河北衡水:铭记历史,吾辈自强!滨湖志臻开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

衡水 更新于:2025-08-14 11:29
  • 知足长乐260

    12月13日,是南京依然寒冷的一天,空气连同云层都显得压抑。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,人群缓慢聚集,那庄严的气氛仿佛压倒一切声音。没有复杂的仪式,只是旗帜飘扬,国歌响起时的静默让每个人都觉得身处于历史的深渊。87年前,日军攻占南京,这一天成为中国人心头无法抹去的痛。有人说,记恨没意义,可是不敢忘——这样的历史到底怎么会不在脑海打转?

    操场上,师生们仰望着升起的国旗,国歌声透出被时间打磨过的坚定和哀伤。每一面注目礼背后,都是隐忍不发的情感。有学生偷偷抹泪,也有老师面色凝重地整理着衣领。那个年轻的男孩攥着拳头,眼里有些倔强,仿佛要在国旗下把沉重压在肩头。旁边的女生,眉眼低垂,忽然抬头看了下天空,或许是想让这痛苦的记忆消散,结果却更深地刻进心里。

    忽然,防空警报响起来,像是城市的肌肉突然绷紧。大家停下动作,只有零星的风吹着树梢。全体师生齐整肃立,时间凝固,仿佛要让30余万逝去的灵魂都被呵护下来。警报哀鸣。有人不自觉就微微颤抖,冬天的冷和心里的悲,有时候是难分开的。有人在怀里摸出一张黄旧照片,捏得更紧了一些。全场静得让人发慌,偶尔的小声嘀咕显得格外刺耳。

    不知谁提到,南京大屠杀持续了整整40多天。1937年12月13日之后的6个多星期,南京城像是陷进了绝望的泥潭。有数据显示,那时平均每12秒就有一条人命湮灭。30多万人,这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概念?有人用计算机算着结果,有人干脆低声念叨,但每个人的脸上写满无法理解的愤怒与无力。更揪心的是,那些年逐年递减的大屠杀幸存者。据南京市记载,1987年还确认过1756位,可到今年12月1日,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只剩下32人。这“只剩下”,字眼里满是伤感,比寒流还冷。

    草地枯黄,古树无语,校园中央这一刻只剩点点死寂。学生们发现,哀悼的不是具体某个名字,而是整段曾经活生生的生命被无差别夺走。老师在台上语调低沉,讲述那一年的血和泪——讲述不是为了教训自己,也不是消遣,更多像是在和历史低语。曾有人主张,回首过往终究沉重,可是你想扔掉,它却偏偏不肯走。现场的王老师皱着眉,说历史和现实总是纠缠着。似乎随时准备质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处理这样的回忆。

    学生队伍里,大个子男孩想摆脱“沉重”这个词。他憋着气,觉得现在这样怀念,未免有点矫揉做作。他喜欢足球场上的呐喊,喜欢汗水和自由,可每年国家公祭日,心总觉得被掏空了一角。他问身边的人:“我们这样站着,能有什么用?”好像要个答案似的。另一位瘦小的女生却正好相反——她觉得这全部仪式,哪怕只是一瞬,也足够让人记得什么是苦难,看清眼下的好日子。

    校长郭红力和主任周晓涵这天都准备好讲稿。开场白其实并不复杂,都是旧事重提。不同的是,他们回望的时候,脸上看不出多少激动。更像是让人在无形中置身当年,仿佛疼痛没有散去。郭校长说过一句话,和平年代来之不易,每个人都必须珍惜,但到底怎么珍惜,他其实没说清楚。周主任则反反复复念叨“铭记历史”,但转身又和同事私下商量课题——这场公祭活动结束后,怎么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把爱国落到实处?并不是所有人都信“铭记”会自然而然变成进步,但总有人愿意相信走过苦难会更坚强。

    活动结束,很多学生在走廊小声议论。有人觉得,集体仪式太沉重,容易让人麻木,还不如哪年直接放假。“公祭”对有些同学来说,有点像日常早会。可偏偏又有人感慨,哪怕只是一次静默,对逝者的告慰也未必无用。他们的同桌把头埋得低低的,也许在偷偷想家,或者是在脑海里和历史争吵。

    数据其实很冷,每年幸存者减少,总是无声地提醒着活着的人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官网最新数据表明,截至今年年底,南京地区仅有32位幸存者在册。剩下的大部分回忆只能靠书本和影片传递。南京,上海,远至东北的老城,街头巷尾总有人自发戴上白花。与其说所有人都沉浸在哀伤,不如说大家只能这样表达。有的学生写作文,说要努力学习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。但下课没人讨论这些,大家都忙着为周五的小测验抓狂。

    公祭日不是简单的日期。每当这一天,昔日的惨状总像闪电那样劈进现实。人们静默但并非麻木,每一声防空警报都让大家回忆起那段“不能忘”的历史。可有人觉得“不能忘”其实挺抽象的。年轻人看历史,总觉得久远得像别人的事。网络公开数据显示,南京大屠杀广场每年参观人数超过600万人次,与以往相比,还有上升趋势。可参观的人越多,反而更迷惑——他们真的懂了吗?

    说到底,这个仪式到底能改变什么?有人说,增强民族团结感和自身责任感是实用的结果。但也有人偷偷打哈欠,觉得一切过于仪式化。网络数据调查最新显示,超七成受访中学生承认每年参加公祭日活动后,会更加珍惜生活。可这热情能维持多久?三天还是一个小时?其实谁也没法定论。

    有评论说,仪式里的道德感,有时候盛大得让普通人手足无措。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民族的重量,也不是每个人都真的理解纪念活动背后的悲剧。国旗下的低头缅怀,有时更像是一种集体默契。有专家提过,国家层面设立公祭日,对历史负责任、对世界表达立场,这一点谁都看得见。可到了具体的个人,总有些悖论——大家要悼念死难同胞,可有些人却对背后的国家记忆感到疏离。

    从历史的惨剧中,有人得到了“必须自强”的动力,但也有人只是默默承受了一份灰色情绪。那是不是意味着整个公祭日毫无意义?又可能不是。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。网络上经常有人留言,一部分说国家强大得益于不忘历史,另一部分却觉得这样沉重过头了。两种情绪并存,不可能有绝对答案。

    这样的矛盾其实无关紧要。事实就在那里,南京的冬日照旧冰冷,校园的旗帜每年都会继续升起。我们可能不完全清楚纪念的具体意义,但这样的记忆,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时代的编码,烙进了民族肌理里。也许,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。

    这一年,校门前的石狮子还是一样地青灰无言,操场草地还是泛黄。师生们结束仪式,零零散散地谈笑回教室。有人觉得肩头轻松了,有人却还是沉默不语。国家公祭日,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理解,但不代表它没有重量。历史或许会逐渐变淡,可这种淡里并不是空无一物,人还在,故事就在。

    谁都拿不准未来怎么办,但这不妨碍继续往前走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